《福州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云端” 喜与忧

——非常时期的大学生 “云学习” 现状调查

摘要:  编者按: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在“今日校园”app上打卡健康状况,随后点开网课软件,和老师同学们相聚在“云端”学习。受制于突如其来的疫情,各大高校将师生们的日常教学活动转移到了线上。3个多月以来,福州大学的师生们对“云学习”都有哪些反馈呢?接下来就由本报记者带读者们一探现状。 与时俱进:“云学习”带来新挑战“同学们能听到我说话吗”、“大家快进群课堂啦”、“家长们别围观啦”、“老师,我的网络卡了”……这些逐渐变成口头禅的语句是今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大学开学延期之后,三个多月来大学师生们“线上课堂”的日常。与线下教学相比,“云学习”带给大学生们不少新鲜的体验。来自经管学院的陈子涵同学表示:“对我来说,上网课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观看课堂回放,以便对不熟悉的知识点进行再巩固。另一好处就是同学们可以随时向老师提问,及时解决学业疑惑。”的确,不需要在匆忙的课间辗转于各个教室,也不必面对上下课高峰期楼道的拥堵而一筹莫展,“云教学”节约了路途时间,其可重复性、灵活性成为许多同学心目中的加分项。对场地、设备要求较高的体育课、实验课的展开曾一度陷入“取消”的困境。但在线上教学开始不久后,体育教学便推出了“线上教学+线下打卡”的独特模式,实验课也以“线上模拟实验”的形式回归课程教学之中。移动鼠标便能轻松地使虚拟桌面上的实验仪器完成移动、测量、电路连接等实验步骤,足不出户便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实验。这是许多同学对于“云上”物理实验的第一印象。“我们学校之前也用过一些专业公司的仿真实验平台,但这一次免费开放的实验数目比之前多得多,今年庞大的学生数目也为老师们的管理、答疑等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物信学院的吕佩伟老师表示。紫金矿业学院的黄程锦同学在接受访时表示,现阶段线上教学方式是可取并且实用的:“线上实习虽然操作的是虚拟的系统,但也让我们真实地知道一场采矿活动全程需要做的事,这种模式也让我们学习到了不少新知识。” 持久战:“喜忧参半”的“云端”随着居家学习的延续,长时间的云端学习给师生带来的困扰也逐步显现。在记者发放的问卷中,超过3/4的师生都对这种学习方式是否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持怀疑态度,超过50%的学生认为在家学习的状态明显不如在学校。当“课上刷剧玩游戏,课下偷懒去搜题”成了习惯,对于网课也抱着“明天还能补”的侥幸思想,便使得自身的学习情况一点点陷入“泥潭”。机械学院的孙哲浩同学表示:“家里缺少学习氛围,效率低下,而且手机、电脑作为平日里的娱乐消遣工具,用这些设备上课难免分心。”缺少了课上的监督,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容易在线上学习的过程中“开小差”。更有甚者,直接将授课app挂在后台,转而去刷剧、玩游戏,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法学院的汤璐雯同学分享了一次网课经历:“上网课最担心的莫过于老师上课点名,一句轻飘飘的‘来个同学分析一下吧’,就能迅速引发云端讨论:‘你知道答案吗’、‘不行啊我不知道’的声音此起彼伏。这样的记忆也许是一生难遇了。”同样的,老师们也有类似的担忧。“课堂上,学生们都不大敢连麦回答问题,往往靠打字进行简单的答复,说实话比较担心同学们的学习效果。此外,用于直播的软件偶尔会出现一些技术上的问题,使得教学进度‘雪上加霜’。”英语老师李玉(化名)分享了她的感受。对于大部分老师来说,这是他们首次进行长时间的线上教学,对于设备的不适应,无法实时获得学生反馈等情况使得老师们开始担忧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程度,部分老师调侃道“上课时就像在演独角戏一样,还挺打击教学热情的。”对于理工科专业来说,实践是专业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环节,但是云端授课无法实现这一需求,这可能使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土木学院的林盛(化名)同学表示:“缺少直观感受是云实验的一大缺憾,和在实验室里完全是两种感觉。”云实验效果不佳,而他们的实践课正处于延期状态,无法开展。吕佩伟老师则用“体验性不足”指出云实验亟待技术上的改进,“兴许在不久的将来,成熟的VR技术将让云实验更加完善。”那么对于形式更灵活的体育课来说,“运动打卡”是否有约束力呢?经调查,近50%的同学反映,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自己很难达标完成“线下打卡”,更有不少同学表示,因为疫情防控所限,在家做运动还要冒着被楼下邻居举报的风险。“对于自觉的人来说,线上体育课能够起到指导作用,让同学们以正确的运动方式甩掉宅家期间的赘肉,提升身体素质。但我认为能做到的并不是大多数。”机制专业的潘俊林同学说这样表示。 反思:如何正确、高效地打开线上课程?在经历长时间的网课,缺乏校园生活实际体验的状态下,不少同学无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而家中学习氛围的缺失,也使得许多学生依旧保持着“还在过假期”的错觉。“学生线上学习时的主动性普遍不够,而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很难集中注意力,这些情况加剧了两极分化——自觉的学生更加优秀,不自觉的的则更加堕落。竞争其实很激烈,很多学生都想在这段时期提升自身的竞争力,疫情过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很容易呈现出各自的自觉程度。”知乎上的某高赞回答指出了居家学习期间“自觉”的重要性。随着网课的推进,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逐渐摸索到了规律,建立起了适应“云学习”的良好习惯。“首先,对于课堂上不理解的地方,我们可以借助直播回放功能进行再学习;老师线上教学的节奏比线下更快,所以课前做好预习工作是必要的。同时,课上也要跟进笔记的记录,以供课后复习。最后,课后对知识点框架进行整理也不失为一次有效的复习。”物信学院的陈桂同学就“如何合理学习”谈了自己的看法。经管学院的王佳祺同学分享了她的网课学习心得:“上网课没有纸质书籍,笔记对于我们学习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通常我用活页本、多色笔和打印粘贴重要知识点三种方法,来加强记忆,效果不错。”而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从家中学习到回归教室的平稳过渡,实现心理复位,我校学生工作部(处)、研究生工作部(处)通过钉钉平台已推出由人文学院应用心理学系主任赵陵波副教授主讲的心理云课堂《返校复学心理第一课》,帮助同学们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行为和生理状况,引导大家从生物钟调节、学校管理适应、自我情绪调整、人际交往和学习状态恢复等多角度进行心理调适,为返校复学做好“心理衔接”。“云学习”不仅是对线上教育的一次测试,更是对师生们的适应力和自觉性的考验。“云实验”虽然存在体验感的缺失,但仍有近80%的学生为这一新颖授课形式点赞。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云学习”冲破了空间的限制,为大学生们带来了新的体验,在减少因大规模返校可能带来的风险的同时,保障了正常教学进度的推进。法学院冯婧同学的观点表达了不少同学的心声:“网课固然有些缺点,但不能因为自己的懒惰浮躁而让网课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和价值。网课考验着我们的自律能力,如果我们态度端正,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与其每天怨声载道,不如静下心来认真学习,期待一个温暖日子里,大家在校园中的美好重逢。”

问卷数据

摘要:1.“云学习”状态2.“云实验”满意度3.“云锻炼”满意度4.影响“云学习”的因素■非常认真用功■基本认真■容易分心■不满意■基本满意■很满意■不满意■基本满意■很满意■自...

解开 “形式自律” 的 “镣铐”

摘要: 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大学生的日常学习转向线上进行,随之而来的是宅家自习的方式受到了大量关注。笔者了解了几款在大学生中较为流行的“学习自律”软件,“番茄 to do”APP有近6000万的下载量,“Forest”安装次数逾3000万。同时,微博上的studyaccount超话有超一百万的粉丝,B站每场自习直播的参与者数量近万,其中某学习UP主更是凭借直播自习,在短短三个月内涨粉至25万……在“云学习”的背景下,居家隔离时舒适自在的环境与琳琅满目的游戏容易让人忘记学习任务,自律软件和相关直播市场迅速扩大,反映了用户对“隐性监督”的突出需求。通常情况下,大学生为了寻求更安静的学习环境,最常去的是教室或图书馆的自习室。群体心理相关理论表明:当个体处于群体之中,群体对个体的积极或消极反应有增强作用。疫情期间,虽然处于居家学习状态,大学生对于群体监督的需求并没有下降。以参与B站的自习直播为例,软件计时给学习者心理暗示,使之在按下“开始”键的同时增强专注力,同屏自习则起到了相互监督的作用,从而提高彼此的学习效率。不少用户在B站评论区留言:“我不是一个人在学”“今天效率挺高”“继续一起学习”……由此可见,计时和直播不过是手段,通过这种方式营造出的学习氛围才是学习者渴求的。《论衡》中写道:“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剐赤”,在此维度上,通过网络督促完成的“云自习”无疑是一种良性现象。自律软件、多人自习室、直播学习等多种“云自习”方式在收获好评的同时,也受到了很多质疑。一部分人认为打卡、同屏学习过于“形式化”,甚至认定其是打着自律名号的“作秀”。原因在于,部分使用者的出发点有所偏差:为了登榜连睡觉时间也计入“专注时长”;为了增加社交媒体粉丝量而进行直播;为了围观他人进度而开启同屏自习……种种因为虚荣心而产生的行为让自己戴上“形式自律”的“镣铐”,学习者徒劳无功却又沾沾自喜,又难免被人扣上“自欺欺人”的罪名。虽然“云学习”是新话题,但自律已然是经典命题。村上春树坚持跑步30多年,他写下《当我谈跑步时 我谈些什么》;足球巨星C罗将客厅改造为健身房,他的身材、体脂率是自律的证明。同样地,与其把在线学习的时长视为对比他人的虚荣榜单,不如将其看作自我约束的工具、自我进步的记录。事实上,任何软件、直播都不曾拥有绑架学习、逼迫自律的权利与能力,自始至终,开启自律按钮的自觉只属于学习者本人。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计时软件、自习直播的意义在于,把行动具体化,使自律可视化,为学习者营造了学习环境,有助于生活习惯与学习态度的保持。解开形式自律的“镣铐”,用计时督促专注,用时长记录成长,用努力成就进步,同时避免虚荣的“注水自律”,笔者认为,这才是自律软件、自习直播存在的本质与意义。

无人车队:从零开始, 未来可期

摘要:无人驾驶方程式赛车亮相福州大学  学生记者 杜昱韬  摄  动感的车身,无需驾驶员操控便能灵巧躲开障碍,沿着遥控路径稳定前行,车头印有耀眼的福大校徽与“A09”字样——这就是K-night赛车队于2019年10月公布的无人驾驶方程式赛车:A09。同时,它也是福建高校首辆无人驾驶方程式赛车。在2019年末落幕的2019中国大学生无人驾驶方程式汽车大赛中,A09获得二等奖,名列全国第四。这喜人成绩的背后,是无人车队成立一年多以来的不懈探索与努力。 顺应潮流,车队成立依托于机械学院的K-night赛车队成立于2012年,已自主研制八辆赛车,六次征战,获得十六个奖项,车型主要为需驾驶员操控的油车与电车。2018年底,赛车队着手建立无人车队。“人工智能是中国智造2020、工业4.0的热门方向。人工智能在汽车应用上的实现就是汽车的智能驾驶,终极目标是无人驾驶。”车队的指导老师彭育辉介绍道:“近年来,无人驾驶是社会热点话题,学校希望同学们能在专业实践上紧跟时代潮流,那么我们就搭建一个无人车队的平台,让感兴趣的同学们都能参与进来。”2018年12月,K-night赛车队无人车队正式成立,队长由车辆工程专业2018级研究生钟龙飞担任。钟龙飞于2018年6月加入车队,是无人车队中资历较深的成员之一。“作为队长,除了技术,还要有一定的责任心与管理能力。他(指钟龙飞)对这方面很感兴趣,个人能力很强,参与项目的时间比较早。他不仅对技术有比较全面的掌握,工作态度也很认真负责,比较刻苦。”在指导老师彭育辉看来,钟龙飞是队长的不二人选。钟龙飞在赛车制造中所负责的板块是电控部分,包括整车的电路、控制等研发与设计。平时除了负责自己的工作,他还会给每位队员安排任务,并且到车间跟进任务情况,督促队员及时完成任务。在赛车队的固定工作日,来自不同学院的车队成员们会聚在一起,彼此学习交流,彭老师也会给予相应指导。“机械学院负责赛车的大部分研发与制作,物信学院负责信号发射与电路板制作,经管学院负责成本营销……车队就像一个大家庭。”钟龙飞说道。 从零开始,摸着石头过河从建队到参赛,队员和指导老师在不到20个月的时间里,实现了从单体技术筹备到整车系统集成测试。在A09的研制过程中,研发无人系统的难度最大,包括感知系统、路径规划、路径追踪等核心系统的研发。在车队中,这些方面的研发主要由包括钟龙飞在内的四位研究生负责。车辆工程专业2018级的研究生范贤波负责的是无人车的路径追踪与定位。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无人系统的上层设计需要运用到计算机领域的编程知识,出身车辆专业的范贤波编程基础较为薄弱,本科时接触的相关课程仅有一门C语言。而上层设计所用的编程语言是C++语言,这意味着范贤波几乎要从零开始学习编程知识。从车队成立到现在,范贤波一直都在一边学习编程知识一边进行实际应用,不断想办法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这也让他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有了新的认识。“有时候论文中一句话的事情,转移到实践中就需要考虑到许多因素。说一说只需要几秒钟,做起来却常常需要一两个月。”指导老师彭育辉是大家最可靠的伙伴,成员们都说,遇到问题反馈给彭老师,他不仅会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也会联系车企的工程师来帮忙解决。“但解决问题主要还得靠自己。”钟龙飞坦言。“无人车是一个非常新的领域,老师不是万能的,主要还是要靠我们自己摸索。”经过半年多的努力,2019年暑假留校期间,A09完成了第一次落地跑动测试。钟龙飞向记者展示了当时的测试视频:测试在学校西门进行,采取的是有人跑动测试的方式,车上仍然坐着驾驶员,但并不操控方向盘,车辆的运动完全靠其上搭载的无人驾驶系统来控制。在视频中,A09的行驶速度较为缓慢,但已经能够灵活地避开障碍物,平稳前进。“至少能够跑起来了,不会像个没脑子的傻瓜一样。”钟龙飞笑道。这次测试的结果,队员和老师都感到相当满意。之后,车队便对A09进行拆装喷漆,进一步完善系统,为参加无人驾驶方程式汽车大赛作准备。 据钟龙飞介绍,A09车中所运用的多传感器融合算法及控制策略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目前赛车已初步达到L3级无人驾驶水平。即在多数情况下也都能依靠无人驾驶系统解决行驶中所遇到的问题。 角逐大赛,未来可期在2019无人驾驶方程式大赛直接展现无人车性能的动态比赛项目中,A09表现得最好的是“直线加速”项目。四支车队参与了这一项目,仅有两支队伍顺利完成。A09发挥平稳获得第二名。对这个结果,钟龙飞感到有些意外,却也在情理之中。“直线加速”与“8字绕环”是 A09赛前测试得最多的两个项目,准备得相当充分。谈及与第一名的差距,钟龙飞认为主要是算法上的差距。“他们至少研究了三年的算法,而我们才刚刚起步。”最终,车队在全国十四支队伍中名列第四,获得二等奖。但每一位车队成员从中所收获的,远不止赛事的荣誉。车辆工程2017级研究生周增诚在2017年就加入了K-night车队,油车、电车、无人车的研发设计他都参与其中。“加入车队让我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都有共同话题,还能接触到不同领域的新知识,与他们的交流给我带来了不少乐趣。”周增诚说,“做赛车是一种实践。书本上学到的只是一些概念性的东西,你未必知道概念中的原理如何工作。在课堂上,一有问题,就会有老师帮你讲解,但是在车队中,遇到问题只能自己在实践中寻找答案。渐渐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得到了提高。而赛车与通用车的制造存在许多相通之处,因为有了车队的经验,在求职中就是一个很大的加分项。”“2019年,我们测试的时间和场地都比较缺乏,测试项目集中在直线加速与8字绕环,高速循迹还是一块短板。明年的重点会放在高速循迹项目上,我们希望在2019年的基础上,算法和赛车的稳定性都能够有所提升、有所突破。”而见证了车队慢慢有所起色的周增城,则希望大家能一起将车队这个平台运营得更好。“继续努力,向更高的层次努力。”

福州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50239次访问,全刊已有5179223次访问